- 金价结束六连阴!避险情绪短...2020-03-18
- 周三(3月18日)现货黄金围绕1535美元震荡运行,现报1534 12美元,涨幅0 36%。 周二因美国正在考..
- 我国矿业国际产能合作形势分...2020-03-11
- 矿业国际产能合作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矿业治理的..
- 我国重要矿集区找矿取得新进展2020-03-09
- 记者近日从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获悉,我国矿集区找矿工作取得新进展:自2016年起,我国先..
- 矿业在回暖,发展潜力大2020-03-09
- 矿业在回暖 发展潜力大日期:2020-3-3 来源:中国矿业报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民共和..
- 海外搞矿,是一场“赌博”2019-07-08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近日,据MiningWeekly报道,艾芬豪矿业公司(Ivanhoe Mines)宣布,其在民主刚..
- 世界上最深的钻孔,科拉超深...2019-06-25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科拉超深钻孔(科拉超深钻孔是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所进行..
- 2018年全国地质勘查成果通报2019-06-24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一、地质勘查投入 2018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趋势。全国地质..
- 2019年,各省地勘局财政拨款...2019-06-17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近期,全国各个省份地勘局已经陆续公布了2019年部门预算清单,其中对预算总额、..
- 我国地质调查重要新闻报道一...2019-05-16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金秋十月,我们再次相聚天津,参加一年一度的矿业盛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今..
- 我国地勘行业发展一年回眸2019-05-05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趋紧对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使得财政资金主要..
- 我国矿政管理这一年2019-04-30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关乎民族未来的美好前景。..
- 全球矿业资本市场呈现向好迹象2019-04-25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魔鬼藏在细节里,天使又常常与魔鬼相伴。一些矿业人这样形容资本是矿业市场最活..
- 矿业“走出去”应把握国际规则2019-04-25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日前,在天津举行的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法规与政策分论坛围绕信息披露与执..
- 我国企业面向非洲“走出去”...2019-04-24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在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在非洲有多年工作背景的瑞典科技大学教授孟瑞松(M..
- 论道天津,企业高管把脉矿业未来2019-04-18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10月19日,在天津举行的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分论坛——企业高管论坛,引来众多..
- 官宣!中国地质调查取得多项...2019-04-17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10月18日,201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专题论坛座无虚席。近期自然..
- 什么样的矿山才是智能矿山,...2019-04-17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
-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升级,专...2019-04-15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资源型城市的数量占据全国城市总数量的近一半。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直..
- 2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为人...2019-04-10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10月24日,地球深部探测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开幕。 本次研讨会旨在交..
- 粉末地质学,该说再见了!2019-03-25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致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

我国地质调查重要新闻报道一年回顾
作者:金石恒泰 时间:2019-05-16
金秋十月,我们再次相聚天津,参加一年一度的矿业盛会——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今天,我们对过去一年里《中国矿业报》有关地质调查工作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梳理,与您共同总结和回顾一年来地质调查工作的主要进展与成果,敬请关注。
科技创新篇
“海洋六号”深海科考成果丰硕:2018年1月30日,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完成深海地质调查第5航次和大洋41B航次科考任务,返回广东东莞的海洋地质专用码头,结束了历时219天、近5.3万千米的科考航程。在本段航程中,“海洋六号”船综合运用了多种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手段,全程进行了“海马”号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下潜7次、多波束测线7582千米、浅地层剖面测量2014千米、海底摄像547千米、地质取样269个测站、环境调查111个测站。在富钴结壳资源调查、新资源调查、环境与生物调查以及海洋新技术装备应用等方面取得了5项创新性成果。
地调系统4人当选两院院士:2017年11月27日、28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分别宣布2017年院士增选名单。在新增选的128名两院院士中,有4人来自地质调查系统,分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原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毛景文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经绥研究员、侯增谦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王双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挂牌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首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于2017年12月7日在成都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探矿工艺所、成都综合利用所等3家单位建立,目前已建设有部、局科技条件平台7个。“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南地区投入经费近40亿元,拉动地方、企业投入近60亿元,开展了能源矿产、固体矿产、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土地质量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地质科技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宏观影响力的成果,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大工程建设、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7年12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广州海洋局承担的“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入选。该活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至今已举办24次。
2017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出炉:2018年2月9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2017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分别是: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湖北宜昌寒武系-志留系页岩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延安气田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创新、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技术方法成效显著、西北印度洋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现象的首次发现、井下超前探放水和水害监测关键技术系统研发、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有力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全国煤中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取得新进展、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调查和成矿预测取得新进展、首次建成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分别是:湖南省平江县仁里发现超大型铌钽多金属矿、福建省建瓯市井后探明超大型优质叶蜡石矿、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首次发现大型砾岩型砂金矿、塔里木中西部顺北地区探明超深层大型油气田、准葛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二叠系探明大型油田、甘肃省西和县大桥探明超大型金矿、江西省武宁县东坪发现超大型钨矿、云南省盈江县大石坡发现超大型红柱石矿、河南省嵩县雷门沟探明超大型钼矿、广东省英德市鱼湾发现大型稀土矿。
我国首个自然资源业务卫星星座成功发射:2018年3月31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3颗2米/8米光学卫星星座(即高分一号02、03、04卫星)。3颗卫星工程由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为项目法人。该项工程是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批业务卫星,是我国自主建造并成功组网运行的首个民用高分辨率光学业务卫星星座,代表着目前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星座发展的最高水平。它的成功发射运行推动了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监管手段的升级换代,将大幅度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全要素、全覆盖、全天候调查监测能力,实现实时掌控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动态变化,并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领域。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印发:1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发布《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这也是我国首个地学科普规划。《规划》明确了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2025年两个阶段的科普工作目标,同时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
松科二井胜利完井:2018年5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二井工程现场召开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暨学术研讨现场会,宣布松科二井超额完成预定目标,胜利完井。松科二井工程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也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4年4月13日开钻,历时4年多时间,完钻井深7018米,成为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成立22年来实施的最深钻井,同时也是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系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工程攻克了超高温钻探和大口径取芯等关键技术难题,获取了415万组24TB的深部实验数据,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取得了地质科技四项重大突破与进展。
重要成果篇
安页1井进入勘查试采阶段:2017年10月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在贵州省正安县安场镇正式向贵州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交接正安页岩气勘查区块安页1井,这也标志着这口在贵州省乃至全国页岩气油气调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钻井,正式由调查阶段转入勘查试采阶段。
“地质云1.0”正式上线:全国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会议暨“地质云1.0”发布会于2017年11月6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我国地质调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地质云1.0”正式上线服务。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在完成顶层设计、出台《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实现“地质云1.0”上线、初步构建信息化建设运行制度标准框架,打通数据孤岛、实现了75个核心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实现“一站式”管理、提高地质调查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成功研发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技术、探索建立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等五方面取得了成果,使地质信息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发布:2017年11月15日,全国城市地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介绍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成果——为了支撑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分析了我国19个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337个主要城市的优势地质资源和重大地质问题,形成了我国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状况的总体认识,提出了优化城市群发展规模和布局、发挥城市地质资源优势、保障城市地质安全的对策建议。会上还发布了《城市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7~2025年)》,提出到2025年,完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1∶5万基础性综合地质填图,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地质工作全覆盖,着重推进140个中等以上城市的多要素地质调查,倾力打造25个~30个城市地质调查示范样板,创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利用科技创新,理论技术力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新一代“中国区域地质志”正式出版:2017年12月11日,“中国区域地质志”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福建、海南、湖南、河北、宁夏、贵州、江西、陕西、辽宁、天津十省(市)正式出版的志书和图件(含数据库)。新一代区域地质志编撰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相结合,将地表与深部相结合,将大陆与海洋相结合,对中国大陆形成演化进行了综合集成创新研究。按照统一标准、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的思路,分省级、区域和全国三个层次编纂。整套系列成果将包括32个省(区、市)地质志,16个重要构造单元地质志和全国性专业地质志书,全部编纂工作计划于2021年完成。
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大讨论大实践活动启动:2018年5月21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启动了新时代地质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大调研活动。大调研的主题是“新时代地质工作如何更好地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目的是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新理念、明确新任务,优化业务布局、明确业务定位,坚持全面创新、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发展。
《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发布:在2018年8月25日召开的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联手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首次公开发布了由4个单位联合编写的《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白皮书提出,立足国情和地热能资源禀赋,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市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全面统筹地热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并给出了推动中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尽快摸清中国地热能资源家底,攻关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先行先试培育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地热能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地热能的管理和监管体制机制等。
国际合作篇
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2017年9月21日,2017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开幕。论坛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地学合作与矿业投资分论坛,共同探讨地学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倡议。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与孟加拉地质调查局、黑山共和国地调局签署了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地球科学关键问题,在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的战略研究和规划部署、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及管理机制方面的经验交流与优化等6个方面共同合作。
中越海上地质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7年9月,“中越长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全新世沉积演化对比研究”项目举行了成果交流会。会议研讨了中越专家及学者在越南北部湾地区构造与三角洲演化、人类活动对长江三角洲地貌演化、红河三角洲被捕地貌演化、东海内陆架悬浮沉积物输送的季节性差异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据了解,该项目是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时签署的《中越联合声明》中亲自宣布启动的项目,也是中越低敏感领域海洋合作,是中越两国海上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表示,该项目是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重要共识的重点工作,中越双方经过多年努力,在推动海上合作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堪称两国海上低敏感领域合作的示范项目。
推动澜湄国家地学合作:2018年3月22日,作为“澜湄周”系列活动之一,澜湄国家地学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澜沧江-湄公河流经中、泰、缅、老、越、柬6个国家。澜湄合作机制于2016年正式启动,在澜湄合作机制下,六国领导人共同制订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规划出在互联互通建设、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扶贫五个方面优先开展合作,并围绕水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卫生、扶贫等领域提出了一批合作项目。这对澜湄国家在地学领域的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地学合作能够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会议透露,在地学合作领域,六国一直开展务实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初步构建了地学领域的合作机制,开展了诸多领域务实项目合作,人员和技术交流成效显著,实验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中非矿业开发规划研修班顺利结业:2018年6月6日,来自中非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和经济、计划与国际合作部参加“2018年中非矿业开发规划研修班”的24位代表在北京顺利结束培训。此次研修班历时30天,24名中非共和国的地矿领域代表先后到达北京、郑州、武汉、宜昌等城市,深入了解了我国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航空遥感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对采矿、选矿、冶炼技术有了更直观的体验,坚定了与我国开展矿业合作的决心与信心,并提出希望我国为其建立全国地质资料馆等更加具体的合作愿望。
《加强东亚峰会国家环境资源领域合作的共同倡议》签署:2018年9月26日~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西南宁组织召开了东亚峰会环境资源管理研讨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部等机构和组织的代表及东亚峰会机制内的各国代表就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矿业发展,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环境管理的进展与成就等展开探讨。经过讨论和审议,各国代表共同签署了《加强东亚峰会国家环境资源领域合作的共同倡议》。东亚峰会是亚太区域合作的重要议事平台,此次研讨会是东亚峰会框架下首次开展的环境资源管理领域的专业会议,有助于共同推动环境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的具体举措,也是对“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呼应。
社会效益篇
地质调查精准支撑脱贫攻坚路线图明确:2017年12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了《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深度贫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总结了2017年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效,部署了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支撑服务脱贫攻坚的工作任务。会议要求,要确保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支撑服务“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地质调查局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员要履职尽责,狠抓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探索联动机制,为地质调查支撑服务“三区三州”脱贫攻坚提供组织保障;要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深度贫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全面落地。
湖南提交部省地质调查合作十年成果:2017年12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长沙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部省合作湖南地质调查暨长株潭城市群地质调查成果。湖南取得找矿战略行动重大突破,包括新发现矿产地89处、实现新探获矿产资源经济价值超2.9万亿元、页岩气资源量排全国第6位等一系列重大成果。2008年7月,原国土资源部、湖南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展湖南省地质调查工作协议》和《共同推进湖南省国土资源工作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合作备忘录》。
地质调查助推皖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5月17日,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示范及成果移交工作会议在安徽省池州市举行。会议总结了近3年来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旨在促进皖江沿线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助力皖江九市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近3年来,皖江地区公益性地质调查取得了五大成果:一是非常规清洁能源调查取得重大发现;二是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实施了全域覆盖;三是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提出了减灾防灾的科学建议;四是水土重金属污染调查取得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成果;五是矿产勘查取得新突破。
上一篇:我国地勘行业发展一年回眸
下一篇:2019年,各省地勘局财政拨款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