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231 9629
解决地球系统问题需要新站位2019-07-08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已成为事关人类发展前景的全球性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人..
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掠影2019-04-26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10月1日,自然资源部颁布的非金属、水泥灰岩、砂石、煤炭、黄金、石油、冶金、..
绿色矿山建设对矿山清洁技术...2019-03-20
满地宝 便携式钻机 作为全球能源结构最清洁的国家之一,加拿大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技术方面的..
绿色矿山建设应“量身定制”2019-03-13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2007年,我国提出绿色矿山概念。2008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
砂石行业企业如何建设绿色矿山?2018-12-29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要求越来越严及河砂资源的短缺和禁采,以机制砂石为主的砂..
绿色矿山建设须做到能尽其用...2018-12-19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苏义脑近日在接受中国矿..
云南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2018-11-22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日前,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生态环境..
浙江启用绿色矿山标识和旗帜2018-11-21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近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发布公告,启用绿色矿山标识和旗帜,以促进全省矿业绿色..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绿色...2018-11-15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要求越来越严及河砂资源的短缺和禁采,以机制砂石为主的砂..
全国政协常委:护好山水林田...2018-11-09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进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根本在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辩证看待..
梧州市国土资源局部署绿色矿...2018-11-09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日前,梧州市国土资源局召开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全市绿色矿山建设相关..
建设绿色矿山对矿老板有四个...2018-11-07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绿色矿山 为什么要建设绿色矿山?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
最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2018-11-07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近日,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水利部的三定方案已经出台,..
贵州制定10条措施全面推进绿...2018-11-06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近日,为引领和带动传统矿业转型升级,提升矿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绿水青山和..
绿色矿业 | 论绿色矿山建设...2018-11-06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引 言 绿色矿山(green mine)的内涵,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影..
严查数据造假!河北将开展污...2018-11-05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是排污单位污染防治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对..
《非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建设规...2018-11-02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一是规范内容全面。 该规范以部标准的形式发布,全面地规定了非金属矿行业绿..
济宁市强化非煤矿山监管加快...2018-11-01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济宁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非煤矿山布局不合理,开发规模小,小、散、乱的..
砂石开采不可越界!14个省份...2018-10-31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导读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份发布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浙江省已划定..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2018-10-26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已于2018年4月16日由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全文)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全文)

作者:金石恒泰   时间:2018-10-26

满地宝 便携式钻机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已于2018年4月16日由生态环境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部部长 李干杰

2018年7月16日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保障公众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和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

    第三条 国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遵循依法、有序、公开、便利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

    第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听取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鼓励建设单位听取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之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六条 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和建设单位负责组织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的公众参与,对公众参与的真实性和结果负责。

    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和建设单位可以委托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具体工作。

    第七条 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本办法未作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相关信息应当依法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依法不得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公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相关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九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确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后7个工作日内,通过其网站、建设项目所在地公共媒体网站或者建设项目所在地相关政府网站(以下统称网络平台),公开下列信息:

    (一)建设项目名称、选址选线、建设内容等基本情况,改建、扩建、迁建项目应当说明现有工程及其环境保护情况;

    (二)建设单位名称和联系方式;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的名称;

    (四)公众意见表的网络链接;

    (五)提交公众意见表的方式和途径。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编制过程中,公众均可向建设单位提出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意见。

    公众意见表的内容和格式,由生态环境部制定。

    第十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建设单位应当公开下列信息,征求与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有关的意见: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全文的网络链接及查阅纸质报告书的方式和途径;

    (二)征求意见的公众范围;

    (三)公众意见表的网络链接;

    (四)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和途径;

    (五)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

    第十一条 依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应当公开的信息,建设单位应当通过下列三种方式同步公开:

    (一)通过网络平台公开,且持续公开期限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

    (二)通过建设项目所在地公众易于接触的报纸公开,且在征求意见的10个工作日内公开信息不得少于2次;

    (三)通过在建设项目所在地公众易于知悉的场所张贴公告的方式公开,且持续公开期限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

    鼓励建设单位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微博及其他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发布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信息。

    第十二条 建设单位可以通过发放科普资料、张贴科普海报、举办科普讲座或者通过学校、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途径,向公众宣传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有关的科学知识,加强与公众互动。

    第十三条 公众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者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将填写的公众意见表等提交建设单位,反映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有关的意见和建议。

    公众提交意见时,应当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鼓励公众采用实名方式提交意见并提供常住地址。

    对公众提交的相关个人信息,建设单位不得用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之外的用途,未经个人信息相关权利人允许不得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对环境影响方面公众质疑性意见多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方式组织开展深度公众参与:

    (一)公众质疑性意见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预测结论、环境保护措施或者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召开公众座谈会或者听证会。座谈会或者听证会应当邀请在环境方面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众代表参加。

    (二)公众质疑性意见主要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专业技术方法、导则、理论等方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论证会应当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加,并邀请在环境方面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众代表列席。

    建设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告,并请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协调指导。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在同级人民政府指导下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五条 建设单位决定组织召开公众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的,应当在会议召开的10个工作日前,将会议的时间、地点、主题和可以报名的公众范围、报名办法,通过网络平台和在建设项目所在地公众易于知悉的场所张贴公告等方式向社会公告。

    建设单位应当综合考虑地域、职业、受教育水平、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程度等因素,从报名的公众中选择参加会议或者列席会议的公众代表,并在会议召开的5个工作日前通知拟邀请的相关专家,并书面通知被选定的代表。

    第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在公众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根据现场记录,整理座谈会纪要或者专家论证结论,并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开座谈会纪要或者专家论证结论。座谈会纪要和专家论证结论应当如实记载各种意见。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组织召开听证会的,可以参考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对收到的公众意见进行整理,组织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或者其他有能力的单位进行专业分析后提出采纳或者不采纳的建议。

    建设单位应当综合考虑建设项目情况、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或者其他有能力的单位的建议、技术经济可行性等因素,采纳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有关的合理意见,并组织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根据采纳的意见修改完善环境影响报告书。

    对未采纳的意见,建设单位应当说明理由。未采纳的意见由提供有效联系方式的公众提出的,建设单位应当通过该联系方式,向其说明未采纳的理由。

    第十九条 建设单位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应当组织编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公众参与说明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公众参与的过程、范围和内容;

    (二)公众意见收集整理和归纳分析情况;

    (三)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或者未采纳情况、理由及向公众反馈的情况等。

    公众参与说明的内容和格式,由生态环境部制定。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前,应当通过网络平台,公开拟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和公众参与说明。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附具公众参与说明。

    第二十二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应当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下列信息: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全文;

    (二)公众参与说明;

    (三)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和途径。

    公开期限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

    第二十三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审批决定前,应当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下列信息:

    (一)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地点;

    (二)建设单位名称;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名称;

    (四)建设项目概况、主要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五)建设单位开展的公众参与情况;

    (六)公众提出意见的方式和途径。

    公开期限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照第一款规定公开信息时,应当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同步告知建设单位和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召开听证会的,依照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受理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和作出审批决定前的信息公开期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照规定的方式、途径和期限,提出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的意见和建议,举报相关违法行为。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收到的举报,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必要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向公众反馈意见采纳情况。

    第二十五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对公众参与说明内容和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公众参与程序是否符合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审查。

    经综合考虑收到的公众意见、相关举报及处理情况、公众参与审查结论等,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重新征求公众意见,退回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二十六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参考收到的公众意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二十七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自作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过其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告审批决定全文,并依法告知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及期限。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应当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相关原始资料,存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在组织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的公众参与时弄虚作假,致使公众参与说明内容严重失实的,由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该建设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失信信息记入环境信用记录,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条 公众提出的涉及征地拆迁、财产、就业等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无关的意见或者诉求,不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内容。公众可以依法另行向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反映。

    第三十一条 对依法批准设立的产业园区内的建设项目,若该产业园区已依法开展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且该建设项目性质、规模等符合经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审查通过的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审查意见,建设单位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予以简化:

    (一)免予开展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公开程序,相关应当公开的内容纳入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公开内容一并公开;

    (二)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和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10个工作日的期限减为5个工作日;

    (三)免予采用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张贴公告的方式。

    第三十二条 核设施建设项目建造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堆芯热功率300兆瓦以上的反应堆设施和商用乏燃料后处理厂的建设单位应当听取该设施或者后处理厂半径15公里范围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其他核设施和铀矿冶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

    大型核动力厂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协调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制定项目建设公众沟通方案,以指导与公众的沟通工作。

    第三十三条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机关,在组织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征求公众意见。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废止。其他文件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规定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本办法。

 

满地宝 便携式钻机

上一篇: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司有关负责人就《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修订发布答记者问
下一篇:砂石开采不可越界!14个省份完成了划定、公布生态保护红线具体方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