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山环境“开发式治理”之路...2019-02-25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矿山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以来,原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相..
-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解广西...2018-07-31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广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 1 记者从广西国土资源厅了..
- 广西壮族自治区规范砂石资源...2018-07-30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一提到砂石资源开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散、乱、脏,破坏和污染环境严重。近几..
- 地球科学机构在泰晤士河流域...2018-07-30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泰晤士河是英国伦敦的母亲河,但在19世纪中期以后,河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不断..
- 在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2018-07-27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近日,川报观察刊登了记者寇敏芳的文章,讲述我局九寨沟地灾治理工程背后的故事..
- 徐州打造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新标杆2018-07-20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这是一个重焕青春的城市。当地的国土资源系统把历史包袱转化为生态建设的资源优..
-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治理的若...2018-07-17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同世界许多其他河流一样,密..
- 矿山修复技术的魅力2018-06-13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土地因失去利用价值而成为废弃地,如露天采场、废石场、..
- 生态环境部公布《工矿用地土...2018-05-16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工矿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防..
- 中国地质简史(下)2018-04-20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第5篇:大师时代:地质学兴起 西学的大量输入唤醒了中国的开明士大夫,他们逐..
- 中国地质简史(上)2018-04-19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说到地质,很多人都认为,不就是研究地球吗? 什么是真实的地质? 她起源..
- 2017年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2018-04-02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导读 明确土壤重金属来源、掌握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风险特征、探究重金属在土壤..
- 周健民:制订土壤修复技术标...2018-04-02
-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导读 周健民认为,尽管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但发展中伴随而..
- 土壤污染分区治理修复策略2018-02-27
- 土壤是具有空间格局但又可变异的非均相、不流动的地球陆地表层生态系统,通常处于不同利用状态,..
- 区域土壤污染成因分析2018-02-27
- 土壤环境是一个系统,由土壤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及其界面环境组成。处于地球陆地表层的土壤环境..
- 土壤污染的区域性差异2018-02-27
- 1 1 土壤污染呈现区域化态势2014年4月17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

中国地质简史(上)
作者:金石恒泰 时间:2018-04-19
说到地质,很多人都认为,不就是研究地球吗?
什么是真实的地质?
她起源于何时,又将走向何方?
除了李四光、山楂树之恋,地质你还了解多少呢?
序篇:地质是什么?
定义1:地质就是地球的性质和特征,具体来讲就是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展演化历史等。
定义2:地质学就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发展演化的学科。它是古老的五大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
定义3:地质人就是从事地质学及其衍生学科研究或相关工作的人群。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第1篇:古人有地质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类做为地球上的一种高级生物,是地球生命演化的终极成就。人类演化本身就是地质学研究的范畴。同时,自人类出现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对地球的探索、发现以及资源利用。
1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岩石开始
最初,古人利用岩石制造石器。如中国的蓝田人、北京人所用石器大都由硬度较大的石英质矿物和岩石制成。
旧石器晚期,出现于山顶洞文化时的钻孔石质饰物,表明人类对岩石、矿物的相对硬度有了一定认识。
20万年前,北京人就开始利用岩石制作工具
旧石器时代的工具
2新石器时代,爱宝石,爱陶艺
新石器时期,人类已利用天然宝石类矿物,如玛瑙,叶蜡石等作饰品。陶器的烧制,如仰韶期的彩陶,龙山期的黑陶,说明几千年前人类对粘土的性质又有了一定认识。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而且仰韶文化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是从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开始的
3商周,爱上青铜
商、周是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那时所用的铜矿石主要是自然铜和孔雀石,青铜器的冶炼也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出现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造型诡奇
4金沙,沙金
不知从何开始,古蜀人开始爱上黄金。成都平原上游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都是含金水系,且都有砂金的富集,这为古蜀人获取金矿提供了便利。将开采而来的黄金制作成各种神秘的祭祀用品或工艺品,古蜀人很有心得。 在三星堆和金沙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金器,被认为商代金器的代表。
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4古藉中的地质
在我国,“地质”一词最早见于三国时魏国王弼的《周易注·坤》,但当时属于哲学概念。
中国早期地学典籍记载了许多岩石和矿物知识。《山海经》将矿物分为金、玉、石、土4类。《禹贡》记述了多种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管子·地数》篇中的“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论述了金属矿产的共生关系。
唐代颜真卿,宋代沈括都把山崖中的螺蚌壳视为沧海桑田变化的见证。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蛇蜃”、“石笋”、“螺蚌壳”等动、植物化石作了较为正确的解释。宋代朱熹明确指出,岩石“即旧日之土”,化石螺蚌壳“即水中之物”,他认为由于地壳变动“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对地层和化石形成给予了科学的解释。
《山海经》从某个角度也是一本地质典籍
5李冰,盐业开发的先驱
人们似乎只知道的李冰治水之功,却往往忽略了他的另一个巨大贡献——穿广都盐井。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李冰在治水过程中偶然发现盐泉,但采用开凿水井的办法,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6临邛火井——世界第一口天然气井
西汉时期的临邛火井是在盐井的开凿过程中无意间发现和诞生的。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的天然气井之一,而且是人类第一次将天然气用于煮盐。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指出,中国汉代的“四川,已经利用从钻孔中冒出的天然气来蒸发抽出来的或从别处流来的咸水。”
7徐霞客,最早的岩溶“专家”
古代的图经志籍,大多牵强附会,道听途说,缺乏实地勘测的依据。在中国首开实地考察先河的是明代的徐霞客。他十分重视山脉、江河源流、岩溶地貌、地下热能的考察研究。他的最大的成就是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和研究,详细考察了中国西南广大岩溶地区的100多个岩溶洞穴,并对钟乳石、石笋等成因做了较为科学的解释。
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和研究,要比欧洲人早二三百年。
第2篇文明曙光:地学传入中国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至19世纪中叶,便建立并完善了近代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了学科体制化建设,比中国至少早一个世纪。从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地学传入中国进行第一次启蒙。
1利玛窦,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的作者
明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利玛窦来中国传教。他在传播福音、发展教徒的同时,也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584年,他在肇庆绘制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随后的二十几年间,他又先后绘制出《山海舆地全图》和《坤舆万国全图》等8种中文世界地图,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新地球观”。
2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世界
1623年,传教士艾儒略编译最早了的中文版世界地理专著《职方外纪》、中国人第一次了解世界分为亚细亚(亚洲)、欧罗巴(欧洲)、利未亚(非洲)、亚墨利亚(美洲)、墨瓦拉尼亚(大洋洲)五洲,北舆(北极)、南舆(南极)两极和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和冰海(北冰洋)四洋。
第3篇近代地质:西学东渐
然而,乾隆死后,清政府颁布禁教令,驱逐教士,关闭了西学进入中国传播的大门。现代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同时,当时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翻译地学书籍。
1"地质"首现
1853~1854年墨海书馆印制慕维廉编译的第一部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书中首次使用中文“地质”一词。《地理全志》首卷“地质论”中,讲述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以及矿产等,特别是地层讲述最为详细,结合不同时代地层勾画了地球演变轮廓,还附有一张地层柱状图和地质年代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读物直接阅读到“地质”的概念。
《地理全志》中首次出现“地质”一词
2地质书籍成畅销书
自洋务运动起,中国人自己开始创办译书机构,翻译、编辑出版西方地学书籍或教科书。1872-1873年,玛高温口译,华蘅芳笔述,译印了美国矿物学家丹那的矿物学经典著作《金石识别》,首次把西方矿物晶体理论与测试方法介绍到中国。紧接着,他们又根据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的世界名著《地质学纲要》翻译出版了《地学浅释》,最早把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全面系统地引进中国。《地学浅释》和《金石识别》是当时青年人的必读之书,国内开设的矿务等专业的新式学堂都用这两本书作教材,在我国近代地质发展史上产生了广博而深远的影响。
3留美幼童
1872~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清廷派遣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国历史首次公派留学,其中15人主攻矿务。回国后他们从事矿冶工作,9人成为中国第一批地质矿冶工程师,其中邝荣光最具代表性。
1872年到1875年,10-16岁120名幼童分四批到达美国,部分幼童出发前留影
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合影
第4篇三个老外在中国的地质事业
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各国地质学家蜂拥而至,其中以德国人李希霍芬、美国人庞培莱和俄国人奥勃鲁契夫三人的影响最大。
1庞培莱
庞培莱是鸦片战争后到民国成立前最早来华野外调查的外国地质学家。1863~1865年,他4次进入中国考察,1866年,出版《1862—1865年在中国、蒙古和日本的地质研究》,论述了中国的地质构造。
2奥勃鲁契夫
奥勃鲁契夫于1892年至1909年曾几度率队来华考察,足迹遍及西北、东北和华北,命名了6条新山脉。鉴于其对中国地质学所做出的突出贡献,1924年,奥勃鲁契夫被中国地质学会选为名誉会员。而且他还是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地心世界猎奇记》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3李希霍芬
德国人李希霍芬是调查研究中国地质的外国地质学家,对中国近代地质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68~1872年之间,他考察了我国18个行省中的13个省区,其“踏查之普遍,著述之精深博大”,远非清人所及。回德后,相继出版了5卷里程碑式的宏著巨作《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附地图集两卷),成为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奠基。就连翁文灏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
李希霍芬还是丝绸之路的最早提出者。
上一篇:2017年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研究热点回眸|观察
下一篇:中国地质简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