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231 9629
矿山环境“开发式治理”之路...2019-02-25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矿山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以来,原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相..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解广西...2018-07-31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广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 1 记者从广西国土资源厅了..
广西壮族自治区规范砂石资源...2018-07-30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一提到砂石资源开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散、乱、脏,破坏和污染环境严重。近几..
地球科学机构在泰晤士河流域...2018-07-30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泰晤士河是英国伦敦的母亲河,但在19世纪中期以后,河流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不断..
在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2018-07-27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近日,川报观察刊登了记者寇敏芳的文章,讲述我局九寨沟地灾治理工程背后的故事..
徐州打造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新标杆2018-07-20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这是一个重焕青春的城市。当地的国土资源系统把历史包袱转化为生态建设的资源优..
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治理的若...2018-07-17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水系。同世界许多其他河流一样,密..
矿山修复技术的魅力2018-06-13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土地因失去利用价值而成为废弃地,如露天采场、废石场、..
生态环境部公布《工矿用地土...2018-05-16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工矿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防..
中国地质简史(下)2018-04-20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第5篇:大师时代:地质学兴起 西学的大量输入唤醒了中国的开明士大夫,他们逐..
中国地质简史(上)2018-04-19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说到地质,很多人都认为,不就是研究地球吗? 什么是真实的地质? 她起源..
2017年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2018-04-02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导读 明确土壤重金属来源、掌握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风险特征、探究重金属在土壤..
周健民:制订土壤修复技术标...2018-04-02
满地宝便携式钻机 导读 周健民认为,尽管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但发展中伴随而..
土壤污染分区治理修复策略2018-02-27
土壤是具有空间格局但又可变异的非均相、不流动的地球陆地表层生态系统,通常处于不同利用状态,..
区域土壤污染成因分析2018-02-27
土壤环境是一个系统,由土壤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及其界面环境组成。处于地球陆地表层的土壤环境..
土壤污染的区域性差异2018-02-27
1 1 土壤污染呈现区域化态势2014年4月17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
中国地质简史(下)

中国地质简史(下)

作者:金石恒泰   时间:2018-04-20

满地宝 便携式钻机    

 

    第5篇:大师时代:地质学兴起

    西学的大量输入唤醒了中国的开明士大夫,他们逐步认识到地质科学在实业兴国、抵御外辱、富国强民中的作用,开始主动收辑、翻译外文资料,从而开启了我国地质学研究的大幕。

    1邝荣光,留美幼童的地质大师

    邝荣光是第一批留美幼童。在美国中学毕业后进入拉法叶学院学习地矿。1881年尚未毕业即被召回国,派往唐山开平煤矿。曾任直隶省矿政调查局总勘矿师等职。1910年,他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在《地学杂志》(中国地学第一个学术刊物)创刊号上发表了我国第一幅区域地质图《直隶地质图》。后来,他又发表了《直隶矿产图》和《直隶石层古迹(化石)图》。前者是我国最早的分省矿产图;后者是中国人编制的第一幅古生物图版,成为是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的重要发端。

    2鲁迅,真正的跨界大王

    很多人知道鲁迅学医,但很少有人知道鲁迅的第一专业是采矿。

    1899年,17岁的鲁迅由南京水师学堂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矿。1902年矿路学堂毕业后,方才赴日本留学。鲁迅发现的第一篇作品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地质论文。1903年,他编写的《中国地质略论》刊于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1906年,他与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在上海出版。直到1911年,他才发表个人第一篇小说《怀旧》。

    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虽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地质研究成果,但却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文章。也是国内最早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论述我国地质矿产的著作。

    1903年,鲁迅编写的《中国地质略论》在《浙江潮》月刊发表。这是中国人所写的第一篇地质文章

    3张相文,中国地学会与《地学杂志》

    1909年9月,张相文等在天津组织发起创办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1912年迁北京),张相文当选为会长。邝荣光、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白眉初、谢家荣、袁复礼、王恒升、李春昱、谭锡畴、竺可桢、徐炳昶等地质、地理学家以及章太炎、蔡元培、张謇等一批非地学领域的科学家和社会名流,甚至部分在华的外籍地质学家纷纷加入。

    次年,张相文等组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地学刊物——《地学杂志》。至1937年停刊时,《地学杂志》共出版181期,刊登文章1520余篇,各种地质图、矿产图、地形图等140余幅。

    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对中国近代地理地质学的传播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6篇:黄金时代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实业救国,在实业部设置了地质科,由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的章鸿钊主持日常工作。1913年改为中央地质调查所。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从事地质科研与教育的机构。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中国有了自己的地质专业队伍,从而结束了外国人一统中国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局面。

    1一代宗师

    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地质学家。1911年,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丁文江,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地质学双学士学位后回国。同年夏天,另一位中国地质学创始人章鸿钊由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归国。1913年初,我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由比利时鲁汶大学毕业回国。3人的归来使得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地质学家。

    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和后来回国的李四光被称为我国地质学的四大奠基者。

    丁文江(1887年4月13日—1936年1月5日)

    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

    章鸿钊 (1877—1951年)

    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翁文灏(1889—1971)

    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曾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

    2光荣与梦想:地调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实业救国,在实业部矿务司辖设地质科,章鸿钊任首任科长,这是“地质”一词在中国官文中首次出现。

    1912年4月,临时政府迁北京,实业部分农林、工商两部,地质科划归工商部,章鸿钊充任农林部,丁文江应邀从南洋中学来京,接任地质科长。

    1913年9月4日,地质调查所(以下简称地调所)、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在北京粉子胡同3号同时正式成立,丁文江被任命为地调所所长兼地质所所长。

    1913年10月1日,地质所开学,计30人入学。3年后,叶良辅、谢家荣、谭锡畴、赵汝钧等18位考核成绩合格者获毕业证书,他们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俗称中国地质的“十八罗汉”。

    1916年2月地调所迁至北平丰盛胡同3号,改为地质调查局,10月复改为地调所。

    1921年搬至北平西四兵马司胡同9号(现兵马司胡同15号)

    1935年,地调所从北平的丰盛胡同迁到南京,部分留下来的人员成立了北平分所。

    抗战全面爆发后,地调所随政府迁至四川北碚,为与省地调所相区别,1941年正式定名中央地质调查所。30年代起,历任所长有翁文灏、黄汲清、尹赞勋和李春昱等。抗战胜利后,地调所又迁回南京。至1949年,地调所与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36年)等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单位。

    第7篇:光荣与沉浮

    建国之后,1950年8月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2年成立的地质部,李四光任部长,统一安排并组织实施全国地质工作,从此开始了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几乎全国的地质学家都参加到野外勘探考察工作当中。

    1哈“苏”时期

    建国之初,由于我国地质人才的短缺,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成为在短期内发展中国地质事业的有效途径。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始了亲密合作和交流。

    那个时期,大量苏联专家来到中国,地质学理论及所有规程规范几乎按照苏联的模式。

    2首任地质部长:李四光(1889.10.26-1971.4.29)

    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1920年,李四光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系主任;1928年以后,长期担任民国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50年,秘密回国后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员会主任;1952-197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

    1952年,周恩来接见首任地质部长李四光

    3沉与浮,68年变迁

    我国地质学曾在建国初期因国家对能源与矿产资源的迫切需要而备受重视,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油田勘探、地质找矿等领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造就了曾达到百万规模的中国地质学工作队伍。

    地质学在建国初期曾经拥有极高的地位,油画内容为毛泽东、周恩来与李四光探讨地质矿产问题

    但随着国家的战略调整,我国的地质行业出现了波动与起伏,这些都反映于国家地质行业管理机构的废立变迁。

    1950年,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成立

    1952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

    1954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

    1970年,撤销地质部,改设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总局

    1979年,国家地质总局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

    1982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8年,撤销地质矿产部,将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国土资源部

    2018年,撤销国土资源部,组建自然

    ……

    结语篇

    经过近70的发展,地质行业经历了盛极而衰、死地重生的艰难历程。如今,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传统地质似乎日渐式微。但正如1950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正式谢幕一样,它并不代表着地质退出中国舞台,这也许是一次继往开来的浴火重生。

    在国土资源部退出历史舞台之际,谨以此文缅怀那些为地质事业呕心沥血,建立丰功伟绩的先人们!并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满地宝 便携式钻机 

 

上一篇:中国地质简史(上)
下一篇:生态环境部公布《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发布

展开